\ 目政大校園有什麼樣永續倡議、行動正在進行?點進來看看吧! /

透過2023年的政大永續議題調查,政大永續工作小組選定四項師生較為關注的永續議題,邀請師生發展校務研究案,期盼共同推動友善且永續的校園環境與生活。
政大校園微歧視基礎調查:多元群體的主體經驗建言
計畫主持人:社會工作研究所 夏曉鵑教授
背景與目標
多元文化下的微歧視
在校園、職場等多元環境中,微歧視問題普遍存在,且往往隱藏在言行舉止中,不易被察覺。光靠政治正確性呼籲仍不足。
研究目的
聚焦於曾遭受「微歧視」經驗者的主體經驗,瞭解他們對如何消弭校園「微歧視」的建議,期待歸納出能增進同理心的策略方案,營造友善包容的校園環境。
行動規劃與預期成果
- 文獻探討:
整理國內外關於「微歧視」的研究成果。 - 舉辦焦點座談:
邀請不同群體(例如:多元性別、原住民、新住民/新二代、國際學生、少數族群、身心障礙者…)了解遭受歧視的經驗、類型、與他們所建議的改善策略。 - 內容分析:
了解政大校園微歧視樣態並提出可行的消弭微歧視方案。
計畫行動資訊
友善校園經驗分享焦點團體-「聽起來沒事,但我有點事」
參與人數:每一場次約5-7人,封閉式團體
活動時間:3/31、4/7、4/10、4/12(英語場)
報名連結: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fBFfsCku7XiGm-wnQFeJiTWFTRS5sawrZbOdqfBBQct7u9jA/viewform
政大校園微歧視基礎調查問卷
問卷填答約 5-10 分鐘,感謝您的協助!
問卷連結:https://forms.gle/9mNAzwBo8fzVFSE58
聯絡資訊
研究計畫:政大校園微歧視基礎調查_多元群體的主體經驗與建言
計畫執行單位:社會工作研究所
計畫主持人:夏曉鵑 教授 (hsiahc@nccu.edu.tw)
計畫助理(聯絡人) :林俞靜 (112264006@g.nccu.edu.tw)
推廣校園節約能源計畫
計畫主持人:國家發展研究所 林義鈞教授
背景與目標
能源使用改變作為助力
學校陸續推動節能減碳策略 , 透過設備更新、能源率提升等推減少用電量 , 本案透過社會解方(能源行為改變)如推廣 《國⽴政治⼤學節約能源措施 》。
研究目的
提升節能意識、從使用者角度了解節能難行的癥點,以利政策推動參考。
行動規劃與預期成果
- 推廣宣傳:
校慶期間與學生社團合作,擺放攤位以趣味方式與誘因擴大宣傳《國立政治大學節約能源措施》。 - 調查研究:
選定三棟代表性建築物,進行能源使用行為習慣調查,辨識不同型態能源浪費熱點,據以擬定關鍵措施。
候選建物
綜合大樓(教學+研究)
中正圖書館(研究+行政)
自強宿舍(研究+生活)
計畫行動資訊
政大校園循環經濟實驗基地前期計畫
計畫主持人:科管智財所 張瑜倩副教授兼所長
計 畫 助 理 :科管智財所 王政憲博士生
背景與目標
循環經濟不只是⾃然科學
為了實現多種循環途徑,只注重資源循環的⼯程技術遠遠不夠。「⼈」與「社會」是實踐的本體,配合商業模式的創新、⼤眾認知及教育的翻轉、法規制度的改變等,是政大的機會點。
研究目的
推動政大校園成為創新的實驗場域,發想未來3-5年內可以實⾏的創新⽅案,如何在教學、⾏政、宿舍、餐飲等場域具體落地,形成具操作性的循環經濟路線圖。
行動規劃與預期成果
- 文獻回顧及個案分析:分析文獻中⼤學校園循環經濟量化指標,整理出政大適用的評估框架與指標。
- 校園循環熱點調查:透過與廢棄物清運公司、校內相關處室、教學單位及學⽣社團合作,調查政⼤校園內不同場域的資源使⽤狀況,辨識可能形成的資源循環「熱點」。
- 校內外循環網絡串連:辦理協作交流活動,邀請政⼤校內教職員、學⽣及相關校外夥伴(如正從事循環經濟創業的校友及EMBA校友),共同探討校園循環現況與可能的創新解⽅。
計畫行動資訊
政大校園山水有情計畫——生態環境故事地圖
計畫主持人:地政學系 詹進發教授
背景與目標
校園依山傍水的地理優勢
後山占了校園面積很高的比例,且保存了多樣化的自然生態環境,在健康、文化、美學、調節氣候與碳匯方面均具有龐大的效益。
臺北市政府剛完成本校「醉夢溪」畔之河岸整治,本校如何發揮其整治過的親水特性與生態潛能?
研究目的
希望透過此計畫營造師生與政大後山,發揮政大之人文社會與自然生態融合的優勢。。
行動規劃與預期成果
- 應用空間資訊科技:
設計師生共同參與資料蒐集的機制,協作校園生物多樣性調查。 - 建置政大校園生態環境故事地圖:
透過結合多媒體與衛星影像的互動式地圖,提高本校教職員生親近自然的意願及生態環境保育的覺知。 - 衍生計畫爭取外部資源:
配合USR或深耕計畫向校外(農業部、環境部、教育部、民間永續相關基金會等)提案,推動後山總體營造。
計畫行動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