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Latest News
活動報導

原住民族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論壇 談土地、經濟與家園福祉

|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碩士原住民專班

國立政治大學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碩士原住民專班所舉辦的「第七屆原住民族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論壇:土地、經濟與家園福祉」於2月21日圓滿落幕。本屆論壇由教育部、原住民族委員會指導,結合本校社會科學學院、民族學系、地政學系與法律學系等單位,共同邀集全國專家學者與會交流,旨在從多元面向探討原住民族應對當代經濟挑戰的方式,以及思考應如何發展保障原住民土地經濟及永續福祉的可行政策。

本屆論壇聚焦於社會各界關注的「土地、經濟與家園福祉」議題,規劃五個不同子題的場次,包括:「專題演講——從淨零公正轉型談部落參與」、「場次一 ——支持制度」、「場次二 ——綠色經濟」、「場次三 ——產業發展」,以及「圓桌論壇——原住民族土地銀行的可能性」,並於議程最後舉行綜合座談,深化討論成果與意見交流。

原住民族委員會杜張梅莊Adralriw Abaliusu副主任委員致詞。(照片來源: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碩士原住民專班)

開幕式由原住民族委員會杜張梅莊Adralriw Abaliusu副主任委員率先致詞,指出「永續」目標與原住民族土地議題密切相關,肯定本專班在人才培育方面所作出的貢獻。本校副校長陳樹衡則強調政大長年來積極推動跨領域合作,本專班更是不斷培育出兼具文化認同與政策知識的土地專才。社科院院長楊婉瑩也表示,每屆論壇聚集許多關注原民議題的族人、民眾和學者,俾使大家能夠結合部落的知識與文化,從而思考更多面向的原民議題。最後,創新國際學院院長杜文苓提及,臺灣有著多元的族群與文化,面對國際與環境的壓力,需凝聚智慧與力量,而原住民族將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專題演講:部落參與是邁向公正轉型的關鍵
國家發展委員會社會發展處張富林處長,以「淨零公正轉型與部落參與」為題發表專題演講。張處長指出,我國在2022年推動「淨零公正轉型」策略,其中最核心的理念在於「不遺漏任何人」,確保在轉型過程中,透過利益共享機制使得各族群皆能獲得合理的發展機會。他強調,部落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與傳統知識,政府應格外關注部落的角色,藉由制度設計強化族人的參與,尊重部落的自主性與發展權利。透過政府、民間與地方的協力合作,臺灣將有機會打造一個兼具環境永續、經濟發展與社會公平的未來。

國家發展委員會社會發展處張富林處長發表專題演講「淨零公正轉型與部落參與」。(照片來源: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碩士原住民專班)

場次一:支持制度
由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許俊才教授擔任主持。慈濟大學通識中心邱奕儒教授提出以合作經濟活化部落土地的概念,認為以人為本,合作重於競爭的社會關係,讓金錢在流動過程中得以較為分散,減緩城鄉差距和貧富差距。同時,他分享經濟民主化的理念,主張推動合作經濟時,消費合作社可以促進部落土地的活化。輔仁大學社會學系翁志遠副教授進一步探討原住民族貧窮問題的金融性成因,提到過往針對印第安保留區或部落屬國(Indian Country)的研究發現,他們在取得金融融資工具與服務上面臨系統性障礙。臺灣的原住民族社區亦持續缺乏可負擔的授信機會,難以滿足其財務需求,最終往往必須仰賴高成本借款。本校法律學系吳秦雯副教授則以「紐西蘭土地信託制度對於我國的可能借鏡」為題,介紹毛利土地法(TTWMA)的重要性,並解析該類土地信託制度應用在我國的可能困境。在與談時間,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邱花妹副教授邀請大家思考:原住民族人如何面對經濟課題?她認為我們應該關注經濟活動中的決策者與受益者,乃至是否有分配不均的情形。

場次二:綠色經濟
由邱花妹副教授接手主持。首先,本校地政學系李明芝助理教授初步探討原住民族碳匯治理,認為自然碳匯應從原住民族自然資源權利的角度切入,期許資金能流向原住民族,簡化相關程序與要求,以此保障原住民族的自決權、對土地及資源的權利,並有明確的自由、事先和知情同意權。再來,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邱祈榮退休副教授分享原鄉林下經濟的挑戰與機會,建議原鄉推動林下經濟或結合混農林業的經營模式,在增加收益之外維護生物多樣性,而能兼顧產業經濟與環境保護的平衡。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林嘉男助理教授則剖析再生能源與原住民族之間的關係。他舉例地熱的諸多特性,說明其開發勢必涉及技術、社會、環境與政策層面的全面調整,因此地熱發展需要更完善的規劃、參與機制和政策整合。場次最後,與談人本校新聞學系徐美苓特聘教授為我們勾勒媒體在環境溝通中的角色,點出關鍵在於溝通與協商,也期望新的環境行動方案可超越傳統認知,以更開放的方式促進多元發展。

本校創新國際學院杜文苓院長致詞。(照片來源: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碩士原住民專班)

場次三:產業發展
負責主持的是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洪伯邑教授。臺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金惠雯秘書長以自身經驗出發,談及原住民族有機農業面臨的種種困境。使得產業推動碰到瓶頸。她呼籲應從在地食物出發,鼓勵小規模的多樣性生產,並重建人與人的信任機制,讓各方利害關係人共同承擔風險。國立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闕雅文教授則說明原住民族的價值觀與傳統智慧,令我們可以替原鄉綠色經濟尋覓永續發展的路徑。換言之,我們應關注市場價值與非市場價值的融合,從尊重自然開始,啟發地球的永續未來。本校地政學系戴秀雄副教授討論坡地露營場的設置和營運,強調部落產業的多元化及土地混合運用對其經濟韌性有所益處,而管制坡地露營場的目的和方法都必須合理,不能為管而管。本校地政學系顏愛靜兼任教授,與談時則回到傳統農業,認為傳統農業如何多功能發展,提高收益與農村韌性將是其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向,後續亦針對前述有機農業和露營場進行回應和補充。

圓桌論壇——原住民族土地銀行的可能性
圓桌論壇以「原住民族土地銀行的可能性」為核心議題,並由本校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碩士原住民專班官大偉主任主持。首位講者是原住民族委員會瓦歷斯貝林前主任委員,以眉溪部落金控為例,他主張經濟發展與社會安全體系應同步進行,社群成員參與決策,確保金融運作的民主性,也讓收益可以回饋社區。接下來,杜張梅莊Adralriw Abalius副主任委員向與會者介紹原住民族土地銀行的發展歷程與現行金融政策,並回顧政府過去推動相關立法的努力。本校地政學系陳奉瑤教授運用估價實務的專業,接著分析原住民土地受限特定規範而遭逢的困境。為此,唯有修正既有制度,方能有效提升土地價值,讓族人更容易取得資金,進而推動整體族群的經濟發展。輔仁大學法律學系的吳豪人教授轉而聚焦原住民族的金融權益,指出基於資本主義思維的銀行監管模式,與原住民族的經濟與文化模式相衝突,導致經濟發展上的問題。也就是說,金融政策未能妥善考量原住民族的經濟結構和生活方式,因此原住民銀行應由部落自主發展,建立符合在地需求的金融機制。

在論壇尾聲的綜合座談中,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碩士原住民專班的蕭惠中老師回應,環境治理若單純從上位角度修正,未必可以和部落完整接軌,而本屆論壇的討論將有助於相關制度和規定的完善。本校地政學系徐世榮兼任教授則分享今日接觸到許多新穎且多樣的土地議題,並希望未來能有更好的發展。桃園市原住民族行政局的簡善謙專門委員也提出,公部門在土地銀行制度的推動中,確實需要處理各種面向的問題,但他仍對今天的討論保持正面看法。瓦歷斯貝林前主任委員最後補充,原民會必須統合互助社的能量,提供部落方更多資源,方能促成土地銀行制度的順利推行。本屆會議討論成果相當豐富,也顯示此一論壇做為國內學界、政府與實務界之年度對話平臺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