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政治大學全球傳播與創新科技碩士學程(GCIT)於2024年12月19日迎來重量級學者,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黃金輝傳播學院(Wee Kim Wee School of Communication)院長暨傳播學講座教授May O. Lwin教授進行專題演講,探討醫療假訊息的演變及其對全球公共衛生的影響。Lwin 教授是健康傳播與數位健康研究的國際權威,其研究涵蓋茲卡病毒、登革熱、流感及 COVID-19 等多種傳染病,並在食品與營養傳播行為方面取得重要成果。自2019年首次訪問政大以來,她見證了 COVID-19 徹底改變全球傳播格局,並持續透過數位健康傳播系統,推動公共健康進步。
資訊疫情:健康傳播的新挑戰
「2019年我來到這裡後發生了什麼事?」Lwin教授站在講台上回顧過去數年的巨變。世界衛生組織於2020年2月首次提出「資訊疫情」(Infodemic)概念,將疾病與數位知識結合,標誌著健康傳播進入新紀元。「這個概念的提出,反映了當代健康與科技的深度融合,也預示著我們必須以創新思維因應新挑戰,」她強調。
根據Lwin教授的研究,COVID-19期間出現前所未有的政府信任危機,形成與2017年寨卡病毒疫情時的顯著對比。「在寨卡疫情期間,政府與民眾的溝通基本維持一致,但COVID-19改變了一切。政府機構對此感到震驚,因為他們從未預期科學資訊也會成為謠言溫床」她解釋道。
研究進一步指出,社群媒體平台在假訊息傳播中扮演推手角色。以Telegram、微信及WhatsApp等閉環平台為例,訊息在封閉群組中快速流竄,缺乏外部驗證機制。Lwin教授以「廁紙原料轉製口罩」的謠言為例,說明假訊息如何在這些平台上迅速擴散,最終引發恐慌性搶購潮。
「每個國家都面臨獨特的假訊息挑戰,但亞太地區的情況特別值得關注,」Lwin教授表示。她指出區域內的健康資訊落差懸殊,特別是在柬埔寨、巴基斯坦和緬甸等國家,不僅面臨基礎建設不足的問題,更需克服語言、文化等多重障礙。「我們需要更多針對在地特性的研究,才能發展出有效的因應策略,」她呼籲學術界投入相關研究。
面對這些挑戰,Lwin教授強調跨領域合作的重要性。她表示,健康傳播研究必須整合傳播學、公共衛生、資訊科技等不同專業,才能有效因應資訊疫情的多面向挑戰。「這不只是單一領域的議題,而是需要集結各界智慧的全球性挑戰」。
推動跨領域健康研究
為深化學術交流,Lwin教授於12月20日主持GCIT工作坊,探討跨領域健康傳播研究方法。她特別引介「一體健康」(One Health)的創新理念,強調人類、動物與環境健康之間的密切關聯。「當前的健康系統過於分散,各專業領域往往各自為政,」她指出「這種片段化的結構,不僅限制了跨領域專家的協作效能,更可能忽略了健康議題的整體性。」
工作坊採用互動式教學方法,透過實際案例探討弱勢群體的健康傳播策略。Lwin教授以新加坡在COVID-19全球封鎖期間,針對東南亞移工的健康傳播計畫為例,說明如何在多元文化脈絡下,發展有效的健康介入方案。師生們也踴躍分享研究提案,議題橫跨心理健康、環境永續到喪葬文化等多元面向,展現新世代學者對社會議題的深度關懷。
GCIT主任林翠絹教授在總結時表示:「May O. Lwin教授畢生致力於公共衛生倡議,其專業貢獻令人欽佩。」她同時勉勵學生:「從你感興趣的事情開始,為你所關心的人群做出真正的貢獻。」
[此中英文稿和圖片以及全球傳播與創新科技碩士學位學程均獲得中華民國文化部的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