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與日本龍谷大學日前合作,串聯兩校師生於政大及周遭社區進行為期六天的課程交流,該課程透過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方式,帶領學生深入探索政大周遭、木柵舊街區、貓空、深坑、永安、石碇等地,並了解各自在文化、產業與環境所面臨之議題。本次課程強調實地調查與學術探究相結合,讓臺日學生在交流中深化對地方發展之理解。

本次課程學生來自龍谷大學的「政策實踐與探究演習」及本校社會實踐與社區共善學分學程所開設的「社會實踐專題」,透過實地訪查方式,學生從茶產業、里山與民間信仰的角度切入,探討木柵週遭、淡蘭古茶道及九份古官道等地的發展歷程,並分析產業與社會文化的變遷對當地社區的影響。
陳副校長於3月2日出席課程指南時指出,這次交流課程的特點在於場域導向學習,而非單純的學術講座,學生們將直接走進社區,以USR(大學社會責任)基地為場域,親身體驗地方發展的挑戰,並透過學術分析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案。這種方式不僅讓學習更具實踐性,也讓學生具備更強的社會關懷與行動力。
除了課程本身的合作之外,陳副校長亦指出,本次交流也展現了政大與龍谷大學在學術與社會實踐上的合作關係。今年2月,雙方共同推動「PakaSan國際教學基地」,並與農業部林業保育署、南庄蓬萊部落簽署合作備忘錄(MOU),促進地方永續發展與國際社群連結。這類合作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經驗,也提升了地方社區在國際上的能見度。

課程首日,學生上午於深坑考察地方產業的轉型,特別關注老街翻新、傳統豆腐產業與新興文化創意經濟的結合;下午則至校園周遭的化南新村與道南新村,回顧本校過往的發展與歷史,藉由古今對比,帶領學生體驗產業與社區在不同時間段因應不同文化脈絡之變遷。次日,學生於上午走訪木柵市場,更深入的認識了政大所在的社區,更至在地的木柵忠順廟,於廟埕中學習道教民間信仰在地方社會中的角色,以及宗教文化如何影響社區凝聚與歷史傳承;下午至貓空,讓學生實地探訪當地的茶園與製茶工坊,學習臺灣高山茶的種植與製程,並瞭解當地茶農如何因應市場變遷與永續發展的挑戰。第三日早上則前往位在石碇的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北部分場,深入了解品茶文化並參觀製茶現場;下午則前往永安社區,探究水源地與地方里山文化的發展,並實地訪查當地生態保育與社區營造案例,思考如何在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間取得平衡。這樣的課程設計不僅讓學生學習地方產業的發展模式,也能深入理解臺灣宗教文化與社區發展的關聯,並培養跨文化視角,促進臺日學生對於社會實踐與地方議題的交流與理解。
陳副校長表示,未來政大將持續深化這類課程交流模式,並計畫於今年六月前往龍谷大學與其他日本大學進行移地學習,讓學生能夠透過跨文化交流進一步提升場域分析與實踐能力,為國際學術合作開創更多創新機會。若欲了解更多文山共好USR計畫的消息,請密切關注「在地永續.文山共好」計畫網站及臉書粉絲專業,或洽詢計畫辦公室(校內分機51479,或來信 nccuusr@gmail.com)。